臺北 老爺會館連結晨光裡的巷弄與訊號

臺北捷運行控中心是整座城市軌道運行的中樞神經,全年無休、24 小時監控列車動態。在早晨時分,由專人帶領進入這座不對外開放的核心區域,實地認識列車調度、訊號轉換、電力管理與緊急應變等作業。

控制中心為半圓形格局,中央指揮台向外環繞排列,各區專責不同線路。空間寬敞卻寂靜,每位人員專注於眼前螢幕,監控城市地下的移動。透過導覽觀察,旅人得以理解捷運系統如何仰賴技術分工與即時協作,維繫數百萬通勤者的安全。

結束後,轉往赤峰街漫步。這條曾以汽車零件聞名的巷區,如今在老屋空間重新長出街區風景。從巷口的咖啡香,到書店裡的地方誌與文化策展,一磚一瓦刻畫著居民與創作者如何回應這片空間的變動。

從地下調度到巷弄工藝,城市運轉的軌跡,在晨光中逐一現形。

城市甦醒計畫 ITINERARY BOOKING 預訂行程 PLAN A TRIP

住下來,才知道城市怎麼開始一天

房內是剛亮的天光,門外是剛動的街道,
旅行從這裡開始


連結晨光裡的巷弄與訊號

直擊臺北捷運神秘的行控中心

專人帶領走進臺北捷運行控中心,實地認識列車調度與監控流程,感受城市地底24小時不停運轉的節奏。接著漫步赤峰街,造訪老屋書店、選物店與改造空間,從地下調度到巷弄工藝,看見臺北清晨的雙重面貌。

  • 專人導覽捷運行控中心

    進入平時不開放的行控中心,實地了解捷運列車的調度與應變運作。

  • 在地里長導覽赤峰街

    漫步街區與老屋空間,由里長帶路認識赤峰街的變遷與居民日常。

  • 巷弄選品空間實地走訪

    造訪赤峰街特色書店與古著店,看見新創風格在老建築中生長的樣貌。

城市甦醒計畫 CITY AWAKENING PROJECT 體驗導覽 EXPERIENCE & GUIDE

甦醒的第一行字,由他們開口說起

共走一段計畫的甦醒路線,看見一座城市的真實開場

直擊臺北捷運行控中心的現場

臺北捷運行控中心是整座城市軌道運行的中樞神經,全年無休、24 小時不間斷監控列車動態。此次行程將在早晨時分,由專人帶領進入平日不對外開放的核心場域,實地認識列車調度、訊號轉換與緊急應變的即時機制。


赤峰街光能里里長|陳靜筠

隨著文創產業進駐、老屋翻修,以及人口結構改變,街區呈現熱鬧蓬勃的景象,然而背後也隱藏著不少不確定性與潛在的斷裂。身為在地里長,同時也是攝影專業背景出身的陳靜筠,選擇以社區參與的方式,帶動社區整體發展。
不僅主動提案地方建設改造,更積極辦理社區活動、推動在地刊物,並建立綿密的社群網絡,讓居民間產生更緊密的連結。她深知,投入的心力不該只停留在那些看得見的「招牌」,而是要居民能夠住得長久、聊得開心,讓這條街不只是觀光客拍照打卡的美麗背景,更能成為安居樂業的真實生活場域。

城市甦醒計畫 CITY AWAKENING PROJECT 探索景點 SIGHTSEEING SPOTS

走著走著,就遇見甦醒的風景

沿著早晨行走,這些場域自然浮現,是城市延伸出的對話


  • 赤峰街商圈

    曾是打鐵街的巷弄聚落

    赤峰街位於中山與雙連之間,早年因鄰近大稻埕碼頭與南西商圈的工業需求,成為以打鐵與五金零件聞名的產業聚落,當時人們稱這裡為「打鐵街」。
    戰後,隨著港口逐漸淤積,原本支撐街區產業的貿易功能式微,赤峰街轉型為汽車零件街,巷內屋舍也改建為住商混合的公寓型建築,一層做生意、一層住人,形成台北都市常見的生活樣貌。
    直到近年,文創店鋪、選物空間與設計工作室陸續進駐,在舊建築之中重新打開街景。赤峰街並非大規模更新,而是順著空間原有的紋理生長,是臺北少數仍保留產業歷史、建築輪廓與生活肌理的巷弄聚落。

    臺北捷運中山站4號出口

  • 心中山線形公園

    從地下延伸到街角的綠色縫隙

    早晨的光線斜斜照進線形公園,也照在騎樓下還沒開門的店。這條綠色廊道原本是捷運淡水線的舊軌道,地下是書街,地面是綠蔭、長椅與稀疏的人聲,城市像是在這裡分層慢慢甦醒。
    沿路會經過風格店家,大多還沒開始營業,但門面、窗台、甚至貼紙都帶著一點城市的性格。這條街在早上不喧鬧,卻很適合走路,看它怎麼從靜止,慢慢展開。

    臺北捷運中山站4號出口

  • 奎府聚書店 Kimotsi

    書架之間是島嶼的側影

    以荷治時期平埔族社名「Kimotsi」命名,奎府聚書店是一間以臺灣歷史與文化為主題的複合書店。木質門面一路延伸至書架、座位與吧台,空間低調沉穩,卻藏著豐富內容:從古籍、地方誌、地圖、攝影集到現代文獻,讀者總能在這裡挖出屬於臺灣的側寫。
    除了書,也有手沖咖啡、甜點與酒,偶爾舉辦講座與策展,讓這間書店成為閱讀、對話與片刻停留的聚點。

    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1巷5號1樓

  • EWF Vintage 古著店

    時間流動讓衣服繼續被穿

    EWF 是店主取自 Suede 一首歌名的縮寫:Everything Will Flow。不是刻意懷舊,而是認為流逝這件事,本來就值得被好好對待,像一件衣服,不會永遠新,但也不該太快被遺忘。
    這裡賣的是來自歐洲與日本的古著,從版型、質料到細節,都講究得很實在。每一件上架前經過清潔、整燙,挑選與照料的過程像是一次次的重編,讓它們重新回到人的生活裡,繼續被穿、被感受。

    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9巷3號

  • 志文裝訂行 • 赤空間

    留下鉛字與紙張的痕跡

    赤空間前身為創立於 1956 年的志文裝訂行。屋內保留鉛字板、鎖線機與手動燙金機等老器械,曾經日復一日的製本工序,如今靜靜陳列於空間各處,成為時間感最深的佈景。
    由老屋轉化而來的赤空間,現在也作為展覽、選物、講座等用途開放。主理人希望透過空間的紋理與光影,延續書紙與印刷工藝的溫度,也讓人重新感受:藝術,是與生活並行的感受力。

    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9巷24號